本周的三项活动尤为引人注目:即将在印古什举办的第十一届“金塔”国际电影节已开始接收首批来自金砖国家及合作伙伴的电影作品,总数已达136部,作品征集将持续至10月25日(据塔斯社报道,马迪娜·佐尔托娃透露);在巴西,旨在促进高校间协议及公共外交的“金砖国家伟大导师”项目已启动线下阶段,开幕式在里约热内内联邦大学举行(据该活动官网报道)。
反响是地理范围的扩大和体制化支持。首次提交申请的“金塔”电影节代表来自阿根廷、巴西、尼日利亚、古巴、伊朗和印度;总申请量为136部,而去年为90部,作品征集将持续至10月25日,电影节本身定于10月15日至20日在马加斯举行(据塔斯社确认,佐尔托娃披露)。
项目重点关注历史记忆与纪录片:节目单中包含有关1941年古比雪夫阅兵式和考古学家斯坦尼斯拉夫·斯特热列茨基事迹的影片,以及一部探讨伟大卫国战争与顿巴斯局势之间关联的作品(据Tsargrad.tv报道,引述了“Tsargrad”的说法)。
与此同时,10月14日,第八届“北国之恩”国际诗歌节在雅库茨克开幕,来自中国、蒙古、巴西、伊拉克、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各地区的诗人参加了此次活动;节目内容包括哈萨克史诗《科班迪·巴特尔》被翻译成雅库特语的发布仪式(据Ulus.media报道)。
这些并非孤立的活动,而是相互关联的议程:从电影和文学到教育和青年交流。
主要转变是从象征性姿态转向基础设施:高校间的协议、文化教育中心的设立、历史记忆项目和商业考察。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·里亚布科夫正是这样解释“金砖国家伟大导师”项目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。
“该项目已成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。它具有实践性:设立文化教育中心、实施历史记忆保护项目、加强高校联系、启动新的人道主义和商业合作形式……” — 谢尔盖·里亚布科夫
电影节正成为进入这些网络的一个入口。“金塔”电影节的组织者将该平台定位为“交流经验、展示新作品和加强文化联系的独特平台”,并且申请数量和地域范围均大幅增长(据塔斯社报道)。
与此同时,地方性倡议正在与金砖国家议程相联系。例如,在喀山举办的个人展览“永远是喝茶的时候”巧妙地运用了古代茶马古道的遗产——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在喀山峰会上提及的主题;该项目被视为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文化桥梁(据Biziiness-gazeta.ru网站的描述)。
关键的机遇窗口包括:参与、“联合制作”和与特定日期及地点挂钩的教育伙伴关系。
实际结论:文化已成为金砖国家联系的低风险切入点——从“联合制作”和授权许可,到大学协议和旅游内容。这些项目已包含现有机制,从合作备忘录到商业考察,无需漫长的审批流程即可加以利用。